S-棕榈酰化(简称棕榈酰化)是一种重要的可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能有效调节蛋白质的多种特性,包括其亚细胞定位、蛋白-蛋白互作、稳定性和信号转导活性等。近期的研究发现,棕榈酰化及其去棕榈酰化的动态变化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如癌症、代谢性疾病、炎症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使得探索棕榈酰化在蛋白质功能调控中的角色和具体的分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明确哪些蛋白质经历了棕榈酰化修饰及其具体的修饰位点上。
尊龙凯时推出的奥斯卡DIA棕榈酰化组学技术,旨在突破这一瓶颈,实现对棕榈酰化位点的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助力研究者从棕榈酰化的视角开展深入研究。以往我们分享了2024年肿瘤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及棕榈酰化在免疫和炎症领域的显著发现,本期将继续介绍棕榈酰化在神经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1. 棕榈酰化与髓鞘形成(IF=408)
研究表明,棕榈酰化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ZDHHC3-Cadm4轴,显著影响髓鞘的形成。特别是细胞黏附蛋白Cadm4的棕榈酰化修饰在髓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在髓鞘化疾病中的表达显著下调。Cadm4在半胱氨酸-347(C347)处的特异性棕榈酰化对其在细胞膜上的稳定定位至关重要。C347突变为丙氨酸(C347A)会阻断棕榈酰化,导致Cadm4内化及降解,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缺陷。此外,ZDHHC3作为催化Cadm4棕榈酰化的关键酶,其耗竭会造成髓鞘化缺陷,提示ZDHHC3-Cadm4信号失调可能成为脱髓鞘病理机制的核心。
2. 棕榈酰化与阿尔茨海默症(IF=107)
在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中,硒蛋白SELENOK依赖的CD36棕榈酰化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Aβ吞噬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研究发现,SELENOK在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作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缺失会加重5xFAD小鼠的认知缺陷而SELENOK过表达则能够逆转此现象。SELENOK通过DHHC6促进CD36的棕榈酰化,从而影响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能力。这一发现为探索涉及硒和硒蛋白的AD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3. 棕榈酰化与帕金森病(IF=117)
帕金森病(PD)的研究显示,增强的棕榈酰化有望改善雌激素受体依赖的海马突触缺陷。研究指出,在早期PD的女性模型中,神经退行性特征较轻,表明性别在对抗αS病理上可能存在保护作用。雌二醇通过ERα受体改善突触异常,且ERα棕榈酰化水平的增加能促进可溶性αS的稳态及认知、运动表型的改善。这一发现可能为临床治疗PD提供功能和病理学方面的启示。
4. 棕榈酰化与突触生成活性(IF=107)
在突触形成过程中,Wnt受体Frizzled5的S-棕榈酰化对其在海马中的细胞定位与突触活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Frizzled受体的S-棕榈酰化是其定位和功能调控的关键机制,影响突触前组装。通过揭示这一机制,有助于理解神经活动如何调节突触形成的细节。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突显了棕榈酰化修饰在神经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提示通过靶向棕榈酰化相关作用轴的潜在治疗机会。随着棕榈酰化修饰酶和去修饰酶的基础明确,研究者们将能够从棕榈酰化的调控角度进一步深入探索。尊龙凯时的奥斯卡DIA棕榈酰化技术,打破了研究的局限,实现了样本中棕榈酰化位点的高深度定性和定量检测。如有兴趣,请拨打客服电话021-54665263/400-066-6761或联系当地销售进行咨询。
关注尊龙凯时,追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新热点,探索棕榈酰化组学的最新动态!